找到相关内容222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刘萨诃信仰解读——关于中古民间佛教信仰的一点探索

    农业经济。对于居于深山、劫掠为生的稽胡来说,“苏合圣”之创造,传达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以求生存发展的深层的一种民族愿望。  在道宣的记载中,胡师佛的塑像被“每年正月舆巡村落,去住自在,不惟人功。欲往彼村,...

    尚丽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81166060.html
  • 论大意宗杲

    其言之不可谓不痛,其论之亦不可谓不明,而从中我们亦就可以领会他焚毁《碧岩录》的深层原因。  尽管宗杲焚毁了《碧岩录》的刻板,但该书的影响事实上却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以禅机融为诗境,仍然是其时代的风尚,...

    董 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82966080.html
  • 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

    要人“安时而处顺”(《庄子·大宗师》)。  老庄道家人生论的提出,包含着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深层思考和对伴随文明进化而来的某些弊端的深刻洞见,它提醒人们“人”和“人的生活”的本来面目及其重要意义,提出了人类...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25866317.html
  • 论三阶教与禅宗在思想上的接近

    对照,不仅如此,二者的完全对立的思想也是显而易见的:禅宗强调“看”自己清净的本性,而三阶教则认为自己的善是看不见的,应该敬重他者的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表面的差异上,便无法深入地理解二者的深层...

    西本照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0166320.html
  • 论太虚大师与民国宁波佛教

    中找寻佛教前途与未来的出路。   太虚从走出禅堂到重返禅堂的行为转向,从形式上的佛教革命转向内心的调整,转向对佛法及其组织制度的深层思考。这可说是从外在的革命转向自身的革命,从社会的革命转向自我的...

    陈永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0466323.html
  • 马祖道一返蜀的时间、动机及其影响

    逻辑。更是从深层次理解“即心即佛”,否定执着于表层意义,盲目张扬自性者的种种遮蔽和污染,把世界与心、佛与我统一起来,从而把修道证悟引向“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不刻意追求外在超越的理念,而是将其...

    郭辉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4966368.html
  • 以寺院学风及道风的建立谈僧青年的道业规划

    藏传佛教“辩经”方式来学习、或许中国僧伽的民族性与思惟模式,不同于印度人或西藏人,但可学习其精神而因人、因地制宜加以改良。研讨方式,可训练出对教法的深层思惟,对教义的条理组织,甚至对外道邪见的次第批判...

    心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43867039.html
  • 承德普宁寺与西藏桑耶寺历史渊源小考

    雕有佛龛浮雕的,代表佛祖的涅槃处。这四座塔虽没有文字的说明,却采用浮雕的形式,记述了释迦牟尼的一生。  喇嘛塔的塔顶部分虽然大致相同,但也有更深层的含义,塔的相轮,象征佛界“十三层天”,塔刹自上而下...的形式,记述了释迦牟尼的一生。  喇嘛塔的塔顶部分虽然大致相同,但也有更深层的含义,塔的相轮,象征佛界“十三层天”,塔刹自上而下依次为承露盘,亦称天地盘,两个铜盘一正一覆,盘上有仰月、圆日模型,代表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60867106.html
  • 试论慧能《坛经》对不二法门的运用

    同上·27节)。   自性般若就是一种无分别智,般若与烦恼也不是平行、对立的,二者不是处于同一层次上的,无分别的般若智慧是比分别、烦恼更为深层、更为本质性的,烦恼是为无分别的般若所融摄...

    伍先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2367840.html
  • 僧团之父 大迦叶尊者

    同时,在家里的巴达,也有着相似的体验,她更深层的认知观察到以前经常看到的一些事物。当家仆在铺晒芝麻子时,乌鸦和其它鸟类飞来啄食被芝麻子吸引来的昆虫;巴达问家仆,谁必须担负杀死这么多生物的道德过失;家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21367948.html